【报告】《物流园区碳中和指南》
时间:2022-07-08 16:44
6月17日,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供应链专委会与施耐德电气、京东物流、联合利华、京东产发等联合发布《物流园区碳中和指南》,系统阐释了碳中和物流园区的顶层战略设计思路,基于丰富的业务实践提出物流园区碳中和的完整解决方案,以多个维度的创新赋能物流园区碳中和目标,助力物流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今年4月,在中华环保联合会指导下,京东物流作为首届轮值牵头单位,施耐德电气担任副主任委员单位的“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供应链专业委员会”宣布成立,积极推进供应链的绿色发展。此次《物流园区碳中和指南》的联合发布也进一步强化了施耐德电气与京东物流双方在电商物流、制造业物流、供应链减碳领域的生态合作,此举将为业界带来更多启发与参考。
物流行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双碳”目标之下,绿色可持续的“低碳物流”将成为物流行业长期发展方向。
《指南》提出,碳中和园区是在园区核算范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绿色能源、能效优化、资源循环等方式,通过非抵消的手段减少物流园区的碳排放量,最大可能的实现“净零排放”。
作为物流业务集聚发展的核心单元,物流园区从空间上积聚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多种运输形式的有效衔接。鉴于物流园区的连接性特点,对于不同盘查主体,园区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范围一和范围三也会依据供应链的链接形成互换关系,因此物流园区还肩负着利益相关方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计算。由此看出,物流园区的低碳化、绿色化,是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促进区域绿色经济、生态产业的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物流园区需要抓住绿色低碳发展的历史时机,及早规划如何与“双碳”目标进行对接,结合数字化技术建设智能化碳中和物流园区,将责任竞争力转换为核心竞争力。
不过,碳中和的实现无法一蹴而就,企业需要有长期、全局的思维,从制定符合企业现状和长远定位的顶层战略规划着手,把碳中和作为一个能够稳步推进、量化目标,且充满机遇的系统性工程,并依此谋划可落地的碳中和实施路径,从而努力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
《指南》详细阐述了园区碳中和的实施路径,包括制定物流园区碳中和长期规划、厘清园区的碳排放源和排放总量、针对排放源制定减碳措施、通过抵消的方式实现中和。
其中,厘清园区的碳排放源和排放总量是物流园区碳中和实施的第一步。《指南》指出,范围一的排放包括自有设施设备、车辆产生的直接排放。此外,对于冷链物流作业的园区,范围一的排放还包括冷库、自有冷藏车辆所使用制冷剂逸散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二的排放包括用于支持园区内建筑物照明系统、暖通系统以及室内设备的运行所消耗的外购电力、燃气、蒸汽以及供暖等间接排放。范围三的排放为因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间接排放,包括购买的产品和服务、员工差旅、非自营运输等相关的上下游间接排放。
《指南》显示,实现物流园区的碳中和,一方面需要从不同排放源入手,控制碳排放;另一方面,物流园区需要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人员培训力度,同时增加节能监察能力建设,提高节能监察信息化水平。将实现碳中和的范围扩大至整个价值链的维度时,物流园区通过推广绿色包装技术和物流标准化器具循环使用,能够减少包装材料的消耗,还可以推广包装材料碳足迹标签,促进逐步实现无废包装,这也是物流产业碳中和路径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通过绿色能源替代、能效优化等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园区的碳排放水平,但如果仍有部分无法完全消除时,还可以通过抵消剩余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式,实现园区运营边界内的碳排放的中和。
具体来说包括,在绿色能源方面,围绕物流园区能源结构转型,需具备互联互通的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的绿色能源管理体系;在能效优化方面,可利用数字场站、自动化仓储、5G端边云协同、5G AR运维、智能运输等技术;在资源循环方面,可利用共享托盘、循环包装箱、耗材智能推荐系统等;在数字化全景方面,区块链数据采集与共享、数字化全景展示能够有效助力相关数据监测。
物流园区碳中和的解决方案需要战略路径也需要核心技术支撑。《指南》指出,物流园区综合利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智能化关键技术,通过能源结构升级、效能持续优化、设施集聚共享、资源循环利用等手段,打造物流园区“碳中和”解决方案,围绕碳中和目标实现绿色化、数字化、精细化、全量化管理的智能物流园区。
附件:《物流园区碳中和指南》